智能电动车赛道2020年备受追捧,特斯拉、蔚来、理想、小鹏股价不断飙升。
于2020年7月上市的理想汽车,当下股价较发行价增长超150%,市值高达260亿美元。
这一轮热潮中,投了理想汽车5轮的蓝驰创投,无疑是赢家之一。
4年来,蓝驰创投为何持续重仓智能电动车产业链?为何选择押注理想汽车?
在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看来,第三方自动驾驶公司提供的价值有限,数据积累较慢,整车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更强,可实现价值闭环。
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
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打动朱天宇的地方在于,有远见,很早就摸清楚了行业规律;效率高,能做到及时交付。
复盘蓝驰创投持续下注理想汽车的过程,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这个火热的市场。
以下为朱天宇的自述(经编辑整理):
发现机会
2016年之前,我们对投资新造车企业是有顾虑的。对早期投资机构来讲,押注一家整车企业充满挑战,因为它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。
我们早期的判断是,汽车产业变革的最核心驱动力是智能化而不是新能源化。
智能化由需求驱动,新能源化是供给驱动。一旦新的能源供给形式叠加智能化,就能对载具产生巨大影响。智能化革命,对于人和物在空间内的流动方式,可能带来一次重新定义的机会。
以车为例,当车从出行工具变成智能产品的时候,有大脑、小脑、眼睛、耳朵,变成了一个帮助人类去延伸感知体系的一个新工具。
来源:理想汽车官网
蓝驰创投始终沿着一条技术发展的主线去看待智能汽车行业,公司内部有句话叫“没有大数据,何谈人工智能”。
在出行领域,自动驾驶是个典型的应用场景,数据生成和积累速度非常快。
自动驾驶行业太复杂。我们当时看了一些做第三方自动驾驶的公司,团队履历非常漂亮,但提供的价值没能形成闭环,只能在感知层面做一些简单拼装,距离真正装车,实现决策和控制层面的闭环商用非常困难。
数据是一个根,自动驾驶要做 一系列corner case(极端情况)的训练,不能只靠仿真,必须得靠更多实测的数据。
在自动驾驶方向上,我们发现形成价值闭环是离不开整车厂的,因为整车厂的资源整合能力是这个价值链上最强的。
蓝驰创投开始从整车角度去看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如何落地,早期我们调研了理想、小鹏、蔚来等企业。
我们希望找到能把场景想清楚、需求想清楚、闭环想清楚、问题和挑战想清楚的整车企业。
比如,我国的城市规划,人均土地面积,电网基础能支持什么量级的电桩分布,能否满足用户快捷的充电需求?十几年前,互联网行业“Copy to China”的模式能成功,造车这个事也能行吗?
只有李想给我们的答案是最清晰的。
看中李想
蓝驰看中李想有三大原因:会花钱、效率高、有远见。
在资金使用上,李想把钱用在刀刃上。我们投资方看重资本效率,因为市场迟早要回归到利润创造能力,不是看市值创造能力。
李想知道怎么用更少的钱把事情做出来。他没有吹牛,已经成功两次了,泡泡网第一次,汽车之家第二次。
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
理想汽车在常州曾开了一个发布会,表示股东和客户愿意来可以,酒店得自理。大家对这个没有不满,VIP客户在那儿吃盒饭,很开心,因为看他把钱都花在造车上了。
该花钱的地方,李想也舍得投入。举个例子,为什么交付之前需要更多的资金?如果想确保产品质量,用5辆车去做路测还是10辆车去测,能发现的质量问题是不一样的。
李想管理能力强,能把互联网产品经理、汽车工程师、在地面做汽车服务的人、销售的人放在一起,让他们好好共事。
传统车企管理分散,每一个小部件都有一个ECU(电子控制单元),这和行业百年来形成协作分工体系相关。传统汽车行业现阶段是用分散式的架构和协作体系,和智能时代的集中控制、集中研发、快速迭代的架构体系比拼。
刚创业时,李想就想清楚了如何将不同生产力组合起来,他清楚组织要长什么样,几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怎么共事。
该厂的工程师说,从没想到造车还可以这样高效率,以这样的信息沟通方式,因为过去整车厂都是分散式的。
到理想汽车尽调的过程中,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,他们负责生产设计和制造同事的办公室背后有两张大图,是时间表。他告诉我们:“这个时间表里的每一个点,都没有错失掉。”
当时市场处在什么阶段?2016年,PPT造车正火。一个时间点都不错过,这是很难做到的。
还有一点打动我们的是,他对未来行业的准确判断。
李想对特斯拉的观察很透彻。有一次,李想、我和雪球的方三文在北京顺义的一家酒吧里聊天。我们复盘了几年前李想对特斯拉的判断,觉得非常准确。
“别看 model x 的产量上不去,只要 model Y、model 3 的规划一旦上来,所有主机厂都会非常痛苦。”他几年前就做了这个预言,认为当特斯拉销量达到市场份额的5%时,很多人就没有利润了;达到10%时,很多人没有毛利;超过10%,很多人要退出市场。
之前有人不相信,现在已经发生了。
看清楚特斯拉的优势后,他反过来推演在中国市场要怎样做才能赢——如果选特斯拉竞争范围内的轿车车型,就很有挑战,得有差异化打法。李想的解决方案是,定位 SUV,这恰恰是现在中国市场增长最快的汽车品类。
万亿赛道
理想所在的智能汽车行业,是一个至少万亿美金的大赛道,会出现市值千亿美金的大公司。
新造车企业要想提升价值,需要跨越几个大台阶:第一是销量的突破;第二是智能化;第三是运营模式的不断优化。比如,对于理想汽车来讲,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销量做上去,把智能模块做出来。
前期特斯拉的股价走势,一度随着产能跌宕起伏而波动。当智能化体验带领特斯拉销量一骑绝尘的时候,市场才恍然大悟。但胜局已定,智能化体验背后,特斯拉软硬一体的自研壁垒已竖立。
资本市场之前低估特斯拉,是因为销量少。但和传统车企不同的是,特斯拉把销量带来的造血能力,不遗余力地投入在研发上,优化智能化体验上。
现在特斯拉股价高得惊人,资本市场狂热追捧。我们觉得,中国造车新势力可能也会经历这样恍然大悟的时刻,希望用的时间会少些。
整体而言,市场够大,大家都有机会。接下来新造车企业要提防的是华为、苹果、亚马逊、Google等大科技公司。
最大的风险是,你不知道竞争对手会从哪里杀出来,往往干掉你的都不是你的同行。
汽车科技赛道上的创业者,尤其是从互联网和TMT行业进入的人来说,要有敬畏之心。汽车行业专业性强、产品周期长,和互联网的快速迭代不一样,他们要转换视角。
传统汽车厂的资深人士创业,则需要具有商业闭环能力、工程能力和复合能力。我们不能单纯依赖那些算法刷分刷得高的选手。
创始人的认知迭代速度,就是他的天花板,决定了公司的发展速度。
对此,蓝驰有自己的“三段论”:创业者是不是“知道错、愿意改、改得快。”“知道错”这个事情,刷掉了90%的人,尤其是学霸,他们往往不觉得自己错了。知错后愿不愿意改?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?9%的人又刷掉了。最后,还要改得快,这需要很强的自我认知、成就动机、和高度的自律。
从投资视角来看,现在押注整车企业有点晚了。但是,整个智能汽车产业链上,还有很多机会,比如汽车电子的重构、数字化的过程,智能座舱和交互相关的输入输出需求。
从长远来看,当车的智能座舱或者数字化交互界面形成生态的时候,结合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办公,会有一些具体应用场景,可能率先冒出一些应用。